推广 热搜: 作文  学习方法  小学  方法  语文  中考  励志  初中学习方法  高考  高中学习方法 

三年级语文《惠崇春江晚景》要点、教材及教学深思

   日期:2021-02-26     来源:www.dazhixue.com    作者:智学网    浏览:780    评论:0    
核心提示: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,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,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。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

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,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,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。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,也是一门要紧的人文社会学科,大家交流思想的工具。具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征。以下是智学网收拾的三年级语文《惠崇春江晚景》要点、教材及教学深思有关资料,期望帮到您。

三年级语文《惠崇春江晚景》要点

 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/惠崇春江晓景二首

  宋代:苏轼

  竹外桃花三两枝,春江水暖鸭先知。

  蒌蒿满地芦芽短,正是河豚欲上时。

  两两归鸿欲破群,依依还似北归人。

  遥知朔漠多风雪,更待江南半月春。

  译文:

 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,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知道到初春江水的回暖。

 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,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,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,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。

  北飞的大雁就像那向北归去的人一般,依依不舍,差一点掉队离群。

  远隔千里就已经知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,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。

  注释:

  惠崇(亦为慧崇):福建建阳僧,宋初九僧之一,能诗能画。《春江晚景》是惠崇所作画名,共两幅,一幅是鸭戏图,一幅是飞雁图。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中为“晓景”。很多注本,有用“晓景”、有用“晚景”,此从《东坡全集》及清以前注本用“晚景”。

  蒌蒿:草名,有青蒿、白蒿等种。芦芽:芦苇的幼芽,可食用。

  河豚:鱼的一种,学名“鲀”,肉味鲜美,但卵巢和肝脏有剧毒。产于国内沿海和一些内河。每年春季逆江而上,在淡水中产卵。

  上:指逆江而上。

  归鸿:归雁。破群:离开飞行队伍。

  依依:不舍之貌。归人:回家的人。

  朔漠:北方沙漠之地。杜甫诗:“一去紫台连朔漠。”

  更待:再等;再过。

三年级语文《惠崇春江晚景》教材

  教学目的:

  1、掌握本课生字,能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古诗,并会背诵。

  2、能借用注释和插图知道诗句的意思,想象画面,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。

  3、激起对诗歌的热爱,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。

  教学过程:

  1、激情导入,揭示课题

  1、听,小孩们,欢快的音乐响起来,小手拍起来,让大家一块唱起来吧。(听《春晓》)

  2、听完这首儿歌,你能感觉到什么季节的气息扑面而来?(春)

  3、就让大家一块揭开春季的面纱,走进春季。(赏析图片)你可以用一个词来描绘春季吗?

  4、春暖花开,鸟语花香,春季给大家带来生机勃勃的景象。从古到今,多少文人墨客用诗词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。今天大家一块走进宋代诗人苏轼的《惠崇春江晚景》,和老师一块书空课题。(板书课题)教导“惠”字书写。

  5、作者是哪个?(简介苏轼)

  6、心中有目的,学习效率会更高,请同学们轻声朗读本节课的学习计划。

  7、认识画家,引出全诗

  (1)关于这幅画,你想了解些什么?

  (2)引导质疑:这幅画是哪个画的?

  (3)简介惠崇

  过渡:苏轼就以《惠崇〈春江晓景〉》为题目作了一首题画诗,他是如何写的呢?

  2、岀读古诗,整体感知

  1、初读古诗,放声读诗,看清字形,读准字音,读到自己认可为止,开始。

  2、测试生字,指名读,齐读。

  3、指名读全诗,哪个来读给大伙听一听?(强调生字的读音要准。)

  4、读出诗的步伐感,听老师范读,画出停顿来。古人读诗讲究步伐感,七言律诗用二二三的步伐,教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。提醒学生注意停顿。

  5、齐读。(指名读,指名读,齐读,注意读出步伐,读出韵味。)(课件)

  3、品读古诗,感悟诗境

  1、师:知道诗人,读通诗句,是学好古诗的前两步,诗读通了,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?理解诗意,进而领会作者的情感。

  2、师:古人云:书读百遍,其义自见。让大家小组合作学习,

  一读:读景物,把看到的'景物划出来。

  二读:读诗文,把诗文的意思读到心里。(依据课文插图和课后注释,小组内讨论交流诗句的意思。)

  三读:读自己,把你的情感读出来。(课件)

  3、小组合作,师巡视教导。

  4、交流前两句

  师:诗歌写了哪些景物?

  学生汇报,随机点拨。

  ①诗中描写的景物有:竹、桃花、江水、鸭、蒌蒿、芦芽、河豚。

  考虑:春季江水温暖,群鸭最先感觉到。诗中那句诗写的,读出来。春季江水温暖,大家看得见吗?诗人又是如何感受到的呢?

  理解“三两枝”“鸭先知”

  ②作者站在江边,看到这春意盎然的美景,心情如何?倘若你就是诗人,你会说些什么?

  师:小孩们,画中清波漾漾,有青青是的翠竹,三两枝的桃花,江面上有戏水的鸭群,诗人由远及近向大家展示了这么优美的画面,让大家用朗读把它的没读出来吧!

  5、交流后两句。他把画家没法画出来的水温冷暖,描绘得这样富有情趣、美妙传神!除此之外,他的高妙还表目前幽默的想象上。

  (出示后两句)师:你读懂了什么?

  师:你们认识蒌蒿、芦芽、河豚吗?

  师讲解。蒌蒿: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,可以食用。芦芽:芦苇的嫩芽。河豚: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。在近海,每年春季逆江而上,在淡水中产卵。

  师:诗句中“短”能否换成“壮”?(春季刚到,芦苇才抽出嫩芽,用短突出芦苇是春季才生出的,用壮显然不适合。)

  师:哪些景物诗中有,画中没?(河豚)这是作者的想象。

  为何作者看到蒌蒿,芦芽就想到河豚呢?苏轼不但一位作家,还是一位美食家。听老师讲个小故事,就了解了。(出示小故事)

  过渡:小孩们,后两句多有趣味,这三种景物蒌蒿,芦芽,河豚配在一块就是一道美味佳肴,想来苏轼写完这首诗已是垂涎三尺了,让大家把这种趣味读出来吧!

  6、教导朗读:

  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意境。(眼前这情景,鸭子陶醉了,河豚陶醉了,诗人陶醉了,大家也醉了。下面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,加上表情、动作去感受春季之美!)

  (出示课件,整首诗)生齐读。熟读成诵。小结(板书)领会作者的情感?

  9、古时候,诗、歌、音乐、舞蹈是融为一体的,诗配上好听的音乐就可以吟唱,让大家一块儿听听吧!一块唱起来,用歌声来感知春季的美好!

三年级语文《惠崇春江晚景》教学深思

  《惠崇春江晚景》这首诗意境幽远,它深深地烙刻在我的记忆里,久久不可以忘怀。全诗用白描手法简单的写出了最富有特点的景物,使人如沐浴春风,如临其境。因此我从感性常识入手,通过读,以读解义、以读悟情。结合注释理解了“三两枝”、“鸭先知”、“蒌蒿满地”、“芦芽短”的意思。从学生的已有常识入手,巧妙点拨,横向迁移,最后解决难题。学生在按部就班的学习中,领会了诗的情感,进入了诗的意境。在课堂上,学生们各抒己见,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成效。由此,我想到每堂课只须精心设计,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就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,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。

 
标签: 小学三年级
 
更多>智慧教育相关文章
考试报名
推荐图文
推荐智慧教育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
学知猫-成人高考,自学考试,会计职称,中小学教育培训